方便快捷订购本站上的所有书刊。
精选优秀少儿书刊!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前沿
河北:文艺到农村进校园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来源于: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上传时间:2015-01-28 点击数:21763
       从推出“百场儿童剧进校园”到“河北梆子小分队下基层”,再到构建“10分钟文化圈”,河北省近年来坚持文化惠民,努力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群众生活因文艺滋养而丰富多彩。

       儿童剧、民乐进校园:强化儿童文艺启蒙


       没有绚烂的舞台,没有华丽的舞美,更没有舒适的后台,有的是一辆流动舞台车,一辆道具运输车以及一辆金龙客车。“百场儿童剧进校园”活动自2011年启动,4年来共演出400多场,惠及80多万少年儿童。其中,农村、偏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儿童及特殊儿童占一半以上。
       “儿童剧的市场看似很大,但能走进剧场看戏的孩子很少。河北儿童戏剧坚持公益性,让儿童戏剧成为孩子的精神快乐之源。”河北省话剧院院长黄平安说,针对不同年龄段欣赏口味,剧目有《三只小猪》《白雪公主》《芭比娃娃历险记》《我们的D大调卡农》等,传递勇敢、善良、不畏艰难等精神品质。
       同时,文艺工作者创新形式,让民族乐器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2014年11月6日,在石家庄市裕东小学操场临时搭起的舞台上,河北省歌舞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民族乐团的演奏家王建平用葫芦丝演奏了时下流行的《小苹果》。这令现场的近2000名师生跟着音乐节拍高兴地跳了起来。
       “这是我们民乐团第一次走进校园,听惯了流行歌曲的孩子们能不能接受,起初我们心里真没底。为此,我们加入流行元素,增加互动环节。”省歌舞剧院演艺有限公司负责人郭玉红说,“实践证明,我们用葫芦丝、扬琴等民族乐器表现孩子熟知的流行歌曲,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吸引了一些孩子对民族乐器文化产生兴趣。”

       文艺小分队下基层:老家门口看大戏

       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创排,学院戏剧系主任、“梅花奖”得主彭蕙蘅领衔主演的新编原创河北梆子《孟姜女》近日在邢台冶金俱乐部大剧场上演。当地钢铁工人、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等近5000名群众观看了精彩的演出。“好久没有这样近距离地欣赏河北梆子了,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到这么精彩的大戏。”
       彭蕙蘅说,作为一支文艺小分队,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先后走进邢台、邯郸、保定、沧州等近10个设区市进行巡演,已演出河北梆子及各类综艺晚会近百场。为了看演出,许多河北梆子戏迷驱车数百里专程前往。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多年没有走出大山的村民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
       “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深深震撼着我们。”彭蕙蘅回忆说,去年8月,小分队来到阜平县三关村。演出刚一开始,就下起雨来,不一会儿,大家的衣服都被打湿了。然而,整场演出下来,竟没有一个观众提前离场。演出间隙,还有村干部送来雨伞。“乡亲们都不打伞,我们也不打!”

       “10分钟文化圈”: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儿时的美好渴望和记忆,如今伴着悠扬宛转丝弦锣鼓声通过文化大院,在河北省深州市465个村庄的农民家门口变成了现实。
       深州市通过镇村帮建、企业捐建、村民自建等多种创建模式,把文化大院建到了农民家门口,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大院、户户闻歌声。出门不到50米,远的500米,用不了10分钟就能凑在一起演演节目。
       “锣鼓一响,饭碗都端不稳了,就要赶紧出去看戏。”大贾村的宿大柱调侃着自己的妻子。自从文化大院建成后,妻子高秀莲就成了那些“土演员”的忠实“粉丝”。大贾村雅风文化大院的锣鼓成了村民的集结号,每次演节目都有两三百人去看。

       邢台市自去年8月开展“建民生文艺圈、圆百姓幸福梦”活动以来,90%的社区和60%的农村成立了至少一支有文艺骨干带动、有固定活动内容的文化团队,“三区一县”基本建成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少儿书刊少儿期刊儿童书刊征订尽在61少儿书刊网